首页

高跟踩踏吐奶

时间:2025-05-29 07:12:45 作者:南宁提升开放能级 建设面向东盟跨境物流枢纽 浏览量:47221

  中新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发挥何种作用?

  ——访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

  作者 王梦瑶

  去年在阿联酋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完成了《巴黎协定》下的首次全球盘点,向国际社会发出团结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信号。但全球绿色转型仍然面临挑战。

2023年11月30日-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迪拜举办期间,在绿区的一个展区内,举办方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表达气候改善需要共同合作,人与自然需要平衡,提醒人们地球就在人类手中。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今年11月,COP29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各国将就进一步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寻求共识。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转型是否面临安全顾虑上升的挑战?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近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就上述问题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当前全球形势不确定性增加,绿色转型面临压力和挑战。能源转型会否增加能源安全风险?

  邹骥:首先需要辨别对“安全”的关注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特别是当它与绿色转型和能源转型对立时。我会用非常简单的方式回答:这是假命题。

  目前,油气等化石能源并不能代表“安全”,特别是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化石能源进口面临种种不确定因素。对中国和大多数国家而言,可再生能源是可以使用的最安全的能源。虽然在建立初期,可再生能源体系面临众多挑战,但一旦建立成型,路会越走越宽阔,因为太阳能、风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正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

  在谈论安全观时,我们认为出于安全考虑需要迅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以降低化石能源的不安全因素。目前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前景,并且具有一定现实基础。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并不对立,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越快,就能越早实现能源安全。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世界能源转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扮演的角色是否发生变化?

  邹骥:中国于1992年参与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到1000美元,尚属中低收入国家。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大量建设重要基础设施,需要发展,也就需要拥有排放权。

  201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0美元,人均GDP增长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完全不同。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增长的动能和支柱产业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将主要依赖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芯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支持经济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增加正逐渐与排放脱钩,能源弹性和碳弹性都在下降。如今我们希望享受更好的环境,进而也更加关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

9月1日,四川成都,比亚迪展馆内的仰望U9纯电车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新能源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过去十年间,中国光伏成本降低了约80%,为中国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逐步凸显。今天中国在世界能源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已非空谈,而是有企业、技术、成本,和已经实现几万亿元人民币级别固定资产投资支撑的现实。

  中新社记者:在全球绿色转型中,中国还能在哪些方面作出进一步切实贡献?

  邹骥:截至今年7月,中国风光装机合计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实现既定目标。中国正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实质性推动作用,且应更积极地向前发展。

  “小院高墙”和破坏遏制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反而是应当合作解决日益迫切的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拥有不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绿色转型有力的践行者和实施者,有责任和能力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6月13日,航拍位于江西九江瑞昌市洪下乡的蜈蚣山风电场。魏东升 摄

  中新社记者:未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还有哪些合作与讨论空间?中国在其中可以发挥何种作用?

  邹骥: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全球的一半。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国家需在2030年前的剩余时间内,将年均增速提高36%才能实现设定目标。报告指出,即使所有国家都全面落实当前目标,世界距离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至11000吉瓦以上的目标仍差30%。

  气候问题如此严峻,我们必须采取积极行动,加速相关领域发展。气候雄心不能是空中楼阁,而应建立在可行的实施基础之上。中国的光伏、风能、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奠定了全球绿色转型的产业基础。

  中国有信心,也具备条件来实现气候目标,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此作出贡献,依据科学技术原理,遵循市场逻辑,倡导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将自身利益与全球利益相融合。同时,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各国需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巴黎协定》进程。(完)

  受访者简介:

邹骥。受访者供图

  邹骥,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在经济发展、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战略与政策综合决策相关领域深耕多年,曾担任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并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联合国气候谈判。

【编辑:刘阳禾】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老挝“六七”学校校友及子女友好访问团参访“六七”学校旧址

一瓶来自重庆涪陵的长江水,一瓶来自埃及尼罗河的河水,共同汇入同一个容器中,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和非洲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野生东北虎豹数量翻倍

四是推进交通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交通物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衔接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通物流企业,加快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枢纽等建设,推进降低全链条物流成本。

文化中国行|非遗有新人:丝竹和鸣 奏响古韵新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只有构建全方位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把科技创新作为优先选择的事业,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应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集中的科研单位的收入分配制度,设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试验、成果转化等不同岗位序列,实施能体现不同岗位价值创造特点的薪酬制度。各类人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申请不同的岗位序列,也有机会在不同序列之间切换。打破将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以业绩贡献为主要分配依据,实现向优秀科技人才倾斜,从而激励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更多价值。鼓励科研单位探索和实施绩效回溯制度,对若干年后产生技术应用的前期基础研究给予一定的认可和奖励。

携手共筑网络安全防线——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综述

中国人民银行3月14日发布中英文版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对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一系列支付服务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流程进行详细提示,1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召开了在沪金融机构优化支付服务推荐会,上海和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城市指南将陆续推出。商务部日前也汇编了《外国商务人士在华工作生活指引》,涵盖办理住宿、银行卡等事项。这些举措为外籍人员更好地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

共青团重庆市委将实施“五个一”行动 助青年扎根重庆就业创业

据解恒革介绍,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于2012年启动了记忆门诊创建计划,已累计开展培训50余场,协助全国270家医院建立记忆门诊,培养各层次记忆门诊医务人员5000余人。2023年新版本“记忆门诊地图2.0”收录的记忆门诊已达660个。为了促进大型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上下联动,提升基层医师规范化诊疗技术和公众对疾病的认知,START特别设立了“认知障碍疾病症状管理规范化诊疗促进行动”,计划组织专家下基层活动70场、义诊与患者教育活动100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